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舞蹈中心!

400-875-2003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学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舞蹈培训 > 舞蹈艺考攻略 > 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性本质特征

作者:中影艺考舞蹈学院  来源:www.zyrykwudao.com  发布时间:2017-09-27  阅读量:199   

 中国民间舞是中华民族艺术中最丰富多采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为它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1.“剧情”化的舞蹈内容

从中国舞蹈史料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民间舞的发展过程一直是以一种“舞、戏”合一的艺术形态为其成熟标志的。无论是汉民间舞还是其它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有过这样的发展经历。以汉民间舞胶州秧歌为例。胶州秧歌经历了由“小调秧歌”到“小戏秧歌”的发展过程。秧歌艺人历代相传,他们将民歌小调与当地艺术相互融汇演唱而形成了胶州秧歌的雏形。

1.jpg

中影艺考舞蹈课堂

特别值得提的是一个具有科班性质的秧歌团体——“安锅”的诞生。它意味着胶州秧歌已完成了由“小调”到“小戏”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演变的结果则标志着胶州秧歌的成熟。也就是说秧歌在没形成小戏秧歌这个艺术模式时,无论是从其形式到其内容上小调秧歌还不能称为胶州秧歌。“安锅”秧歌剧的训练演出形式也证明了成熟的胶州秧歌“舞、戏”合一的本质特征。安锅学员的训练内容是老师教场“练舞”,晚上挑灯“说戏”。可见秧歌的表演是一种有剧情的舞蹈表演。

秧歌“舞、戏”合一的艺术形态,另一个有力的证明是:第一个秧歌小戏的编剧人——纪鸣珂的出现。他把当时村中发生的一件赌鬼怕老婆的故事编成戏本,与本村秧歌艺人殷洪琴切磋琢磨,有殷洪琴根据秧歌小调配上唱腔,经过多次反复,终于编成了第一个胶州秧歌小戏——《裂裹脚》,这出戏的演出成功,遂使胶州秧歌从单纯歌舞的小调秧歌发展成为了舞中有戏的小戏秧歌这种艺术形态。

汉民间舞这种“剧情”化的舞蹈结构特征,在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中也存在。可以说它是中国民间舞所独具的本质特征和独有的艺术形态。蒙古这个民族的歌舞形态就很具代表性。

“靠歌唱记载历史,靠舞蹈表演生活”是蒙族舞蹈基本的结构形态。例如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安代”,它的结构是从传说内容中形成的:“郭尔罗斯前旗的一对老夫妇的女儿得了重病,在请“博”(即神)就医的过程中边唱、边跳,使姑娘康复。”这本是民间传说,但它发展成蒙古人民祈福求安的民俗舞蹈行为,成为深受蒙古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

民间舞之所以形成“舞、戏”合一这样一种艺术形态及本质特征,其原因在于产生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所具有的民俗性。

所谓“民俗”,它的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等。正因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便具有了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特征,是一种“剧情”化的舞蹈艺术结构形态。

2.jpg

中影艺考舞蹈课堂

2.表“情”为主的舞蹈语汇

民间舞蹈的艺术形象总是浸泡在感情之中的,在民间舞的人体动作中,沉积了所从属民族的性格气质和情感生活。民间舞的语汇是以“表情”为主的舞蹈语汇。特别是民间舞“剧情”化的舞蹈结构要求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上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

在民间舞当中,情感启发动作,动作传达情感。民间舞蹈的表演无论是一举手,一投足,以至每一个细小部位,细小动作都饱含着一个民族的“情”。“情”是民间舞生命的标志。民间舞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实,就感染不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所以,民间舞一定不能忽视“情”,“情”是民间舞生存的根基。

艺术创作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通过作家的想象和技巧才能进行的。民间舞蹈更是如此,因为民间舞是群众自己的创造,是创造者的情感发展到极至时的身体表现。所以说,民间舞也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是为了发泄“情”而产生的。民间舞是最富有生活气息,最有血有肉的舞蹈艺术。

“自娱性”是民间舞蹈不同于其它舞种的显著标志。而自娱的“情”在民间舞当中,就是“心声”的自然流露。事实上,“情”是民间舞的生命。在民间,任何一种代表众人情感,愿望的舞蹈立即会变成人们的精神财富。民间舞一旦没有了“情”,其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以“剧情”化的舞蹈结构和以“表情”为主的民间舞语汇正是民间舞艺术本质特征的要求和体现。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