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影人艺考舞蹈中心 来源:www.zyrykwudao.com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量:0
中国舞作为融合民族民间舞与古典舞精髓的综合性舞种,其训练体系以“八大元素”为核心骨架。这八大元素既是中国舞独特风格的载体,也是艺考生塑造身段、提升表现力的基础。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元素,能让动作从“形似”迈向“神似”,在考试中展现专业素养。
一、提:向上的延展,如鹤立云端
“提”是中国舞动态的起点,强调身体向上升腾的延展感,是展现轻盈气质的核心元素。
动作要领:从丹田发力,气息向上提至胸腔,带动颈椎、腰椎逐节向上延伸,仿佛头顶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双肩下沉,肩胛骨向背部中央收紧,避免耸肩;胯部稳定,不随气息上提而前倾,形成“从脚底到头顶”的垂直拉伸。手臂配合时,需从肩部自然延伸,指尖仿佛触碰到空中的“虚点”,动作过程如“抽丝”般缓慢且持续。
典型应用:古典舞中的“云手”起势、“卧鱼”起身,以及民族舞中藏族的“弦子”上身提沉,都以“提”为基础。例如《洛神赋》中的水袖动作,起势时的“提”能让水袖如流水般向上延展,展现仙气飘飘的美感。
训练要点:每日进行“站立提气”练习——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吸气时从尾椎开始逐节向上提,呼气时保持高度,避免瞬间松懈。初期可对着镜子观察身体是否有“歪斜”,确保延展的垂直性。
二、沉:向下的扎根,如磐石稳固
“沉”与“提”相对,强调身体重心下沉的稳定感,是展现力量与厚重感的关键元素。
动作要领:气息下沉至丹田,带动胸腔、双肩自然下沉,腰椎微微弯曲(但不塌腰),重心落于两脚之间或单脚脚跟,形成“上松下稳”的姿态。膝盖微屈,大腿肌肉收紧,如同“扎根于地面”;手臂可随下沉自然下垂或向前伸展,动作末端带有“重量感”,仿佛触摸到实体。
典型应用:蒙古舞的“马步”、傣族舞的“三道弯”下沉,以及古典舞“大跳”落地时的缓冲,都依赖“沉”的控制力。例如蒙古舞中表现骑马时的“沉肩压背”,能展现牧民与大地的连接感。
训练要点:通过“深蹲沉气”练习——双脚分开略宽于肩,缓慢下蹲时配合呼气,感受气息与重心同步下沉,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保持5秒,强化腿部与核心的控制力。
三、冲:向前的突进,如箭离弦
“冲”是方向性元素,强调向正前方的力量爆发,展现动态的冲击力与目标感。
动作要领:以腰部为轴,身体向正前方倾斜,重心随之前移至前脚掌,膝盖可微屈缓冲。双肩与前腿在同一平面,避免侧身;手臂向前伸展时,需从肩部发力,指尖领先,仿佛要“冲破前方的阻碍”,动作过程短促而有力。
典型应用:古典舞的“踏步翻身”前冲、京剧武生的“亮相”前冲,以及苗族舞的“踢踏步”向前冲,都能体现“冲”的张力。例如《秦俑魂》中的冲刺动作,通过“冲”的力量展现战士的勇猛。
训练要点:进行“直线冲步”练习——从静止状态突然向前迈步,重心快速前移,同时手臂配合前伸,落地后迅速稳定,避免身体晃动,体会“力量集中于一点”的爆发感。
四、靠:向后的倚仗,如依壁而立
“靠”与“冲”相对,强调向侧后方的倾斜与平衡,展现含蓄与内敛的美感。
动作要领:身体向侧后方倾斜,重心落于后腿,前腿脚尖点地或微屈辅助平衡。腰部向倾斜方向拉伸,形成“拧转”的弧度;手臂可向后伸展或环抱于胸前,动作带有“倚靠”的放松感,但核心需保持收紧以维持平衡。
典型应用:古典舞的“卧鱼”靠、越剧旦角的“侧身靠”,以及朝鲜族舞的“鹤步”靠,都能体现“靠”的韵味。例如朝鲜族舞中模仿仙鹤休憩的“侧靠”,通过身体的倾斜展现优雅的含蓄。
训练要点:“单腿靠立”练习——后腿站立,前腿脚尖点地,身体向侧后方倾斜,双手打开保持平衡,每次保持10秒,换方向重复,强化单侧身体的控制力与平衡感。
五、含:向内的收敛,如含苞待放
“含”强调身体向内收缩的含蓄感,是展现羞涩、沉思等内心情感的元素。
动作要领:双肩内收,胸腔微含(但不驼背),下巴微收,眼神向内凝视,仿佛关注自身。手臂可环抱于胸前或收于身体两侧,动作幅度小而紧凑,气息向内吸,形成“封闭性”的姿态。
典型应用:古典舞的“颔首”、江南民间舞的“娇羞”动作,以及芭蕾舞中“阿拉贝斯克”的预备含胸,都依赖“含”的表达。例如《春江花月夜》中女子低头抚水的动作,“含”的姿态能传递温柔与内敛。
训练要点:“含胸呼吸”练习——坐姿或站姿,缓慢吸气时双肩内收、胸腔微含,呼气时保持姿态,感受身体内部的“收缩力”,避免过度含胸导致的僵硬。
六、腆:向外的舒展,如花朵绽放
“腆”与“含”相对,强调身体向外舒展的开放感,是展现开朗、喜悦等外放情感的元素。
动作要领:胸腔向前挺出(但不塌腰),双肩向后打开,下巴微抬,眼神向外延伸,仿佛关注远方。腰椎自然伸展,重心可略向前移,手臂向两侧或前方舒展,动作幅度大而流畅,气息向外呼,形成“开放性”的姿态。
典型应用:藏族舞的“弦子”挺胸、维吾尔族舞的“移颈”腆胸,以及古典舞“展翅”动作,都能体现“腆”的舒展。例如维吾尔族舞中表现丰收的“挺胸扬臂”,能传递喜悦与热情。
训练要点:“扩胸腆身”练习——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背后交握,缓慢挺胸时向后拉伸手臂,感受胸腔的打开与身体的外展,保持5秒后放松,强化背部与胸部的协调性。
七、移:横向的流动,如流水蜿蜒
“移”强调身体横向的平稳移动,是展现流畅与连贯感的重要元素。
动作要领:以胯部或腰部为轴,身体向左右两侧横向移动,重心随步伐平稳过渡,避免上下起伏。脚步可采用“滑步”“碾步”等,移动时如“贴地而行”;手臂配合身体形成弧线,动作过程连贯无停顿,仿佛“流水绕石”般自然。
典型应用:傣族舞的“碎步横移”、蒙古族舞的“拖步”,以及古典舞“圆场”的横向移动,都以“移”为核心。例如傣族舞中表现孔雀踱步的“横向碾步”,能展现轻盈的流动感。
训练要点:“直线滑步”练习——沿地面直线进行横向滑步,保持上身稳定,感受胯部带动身体移动的发力方式,初期可放慢速度,确保移动的平稳性。
八、旁提:侧向的拉伸,如弯月优美
“旁提”是中国舞独有的元素,强调身体向侧方的弧形拉伸,是展现曲线美与柔韧性的标志性元素。
动作要领:身体向左侧或右侧倾斜,腰椎、颈椎、胸椎形成“S”形弧线,仿佛身体被横向拉长。重心落于单侧腿部,另一侧身体向上延伸,手臂随弧线自然摆动,指尖指向倾斜的反方向,形成“拧、倾、圆、曲”的复合美感。
典型应用:古典舞的“洛神赋”水袖动作、朝鲜族舞的“鹤步旁提”,以及民间舞中表现“风中杨柳”的姿态,都依赖“旁提”的曲线。例如《飞天》中的飘带动作,旁提的身体能让飘带如流水般环绕,展现飘逸之美。
训练要点:“靠墙旁提”练习——侧身贴墙,一手沿墙面向上滑动,带动身体向对侧形成弧线,感受脊柱逐节拉伸的“波浪感”,避免身体前倾或后仰,确保弧线的纯正性。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