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影艺考舞蹈学院 来源:www.zyrykwudao.com 发布时间:2017-09-18 阅读量:563
胡嘉禄,著名舞蹈家,浙江宁波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历任上海舞蹈学校演出二队、上海歌舞团演员,上海舞剧院编导,中国舞协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曾任舞剧《白毛女》、《奔月》男主角。
舞蹈家胡嘉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学生邀请他去北海舰队驻扎的地方疗养,同时给那里的舞蹈团教课。临行时,学员们送给了他一座《鹤浴云彩》的贝雕,镜框里羽毛做成的一只象征吉祥的仙鹤,向初升的太阳飞去,这个温暖又充满意象的图景触动了胡嘉禄,也点燃了他的另一种激情。作为慢慢趋于成熟的演员,胡嘉禄开始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别人要求的角色,他尝试着自己编舞,并企图把中国的民族舞从“古化、神化、老化”中解放出来,反映青年人的心理。很快,胡嘉禄自编自演自唱的《乡间小路》,因为清新流畅、新颖别致,流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全国各地,在部队、农田、工厂等各个场所流行起来。1982年第一届华东六省一市的舞蹈会演中,胡嘉禄的《乡间小路》以及他的根据舞剧《僧尼会》改编的《拂晓》参加了演出。这两个作品融合了霹雳舞、街舞、芭蕾等各种舞蹈元素,引起了争议,一些专家批评是“四不像”,但很多专家对这种革新加以了肯定。最终《拂晓》获得了三等奖,《乡间小路》获得了二等奖,而胡嘉禄荣获表演一等奖。
1988年,独立自主之后的胡嘉禄编排了《独白》,以庄严的巴赫《B小调弥撒曲》为配乐,描绘医院中一个病人眼中的世界,充满离奇怪诞的场景,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喻,也反映了编舞家的内心思潮涌动。胡嘉禄觉得《独白》是自己真正走向成熟的现代舞作品。
《独白》剧照
胡嘉禄先生认为,作为现代舞的编导,需要切身体验对象人群的感受,要让自己的灵魂走到他们中间去。现代舞是不拘形式的,按人体规律来设计舞蹈的,是对自己身体进行了解的舞蹈,所以好的编导是不断发现演员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和舞台上的人物整合起来,而不是硬性塑造。
“比如我曾帮电影《少年犯》编了一段舞蹈,演员是5个没有舞蹈基础的少年犯,我努力让他们将内心的后悔、愧疚、对自由的渴望等各种情绪通过肢体表达出来,我会启发他们进行即兴的舞蹈,孩子们由心出发、自由表达出来的一些动作往往是专业舞者也无法想到的,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时候我反而成为了‘学生’。他们的极具真实情感的舞蹈也感动了非常多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舞蹈王国,每个有生命的人都是舞蹈家,问题是你的内心有没有开发出来,然后通过很严格的训练用肢体传导出来。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心走在一起,在精神层面进行对话。”
《小心轻放》剧照
从外表看,胡嘉禄总是那么风轻云淡,与世无争,但是骨子里却有着非常强烈的叛逆精神。从美国留学回国后,胡嘉禄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对他而言,自由是远比优越的待遇更为珍贵的东西。
虽然后期致力于现代舞,但是胡嘉禄从没放弃对中国舞蹈艺术的热情,不断从中吸取养料。“中国要形成自身的现代舞文化、现代舞精神,就必须用心去观察、思考、体验本民族的文化,从而创作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舞。”2001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中的巴赫“b小调弥撒曲”交响舞蹈音乐会,胡嘉禄将现代舞的思维方式和中国舞蹈元素组合在一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4年,胡嘉禄加入香港舞蹈团,担任艺术总监,创作了极具舞剧价值的优秀作品《霸王·别姬》以及一些以香港情怀为题材的大型舞作,如《香城若舞》《手拉手》等。在他编导的作品里,没有动作的堆砌、技巧的耍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在他眼里,演员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因此他也非常愿意为喜欢舞蹈的普通人服务,比如导演了由上钢社区居民表演的原生态社区情景剧《家园·印象上钢》;甚至是动物经过他的“调教”,也成为了神奇的“舞者”,去年,胡嘉禄帮上海杂技团创意包装的《欢乐马戏》反响热烈,杂技《网吊·恋曲》《腾跃——大跳板》则获得全国赛事大奖包括优秀编导奖。
《霸王别姬》剧照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