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影人艺考舞蹈中心 来源:www.zyrykwudao.com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量:0
朝鲜舞作为民族舞中极具辨识度的分支,其艺术形态既扎根于朝鲜半岛的历史土壤,又在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表达范式。它以含蓄内敛的气质、细腻入微的情感和程式化的动作语汇,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成为舞蹈艺考生展现民族文化理解与身体控制力的重要选择。
从动作内核来看,朝鲜舞的核心在于“呼吸”与“韵律”的深度绑定。不同于其他民族舞中外放的肢体爆发,朝鲜舞的呼吸如同潮汐般连绵不绝,吸气时胸腔微含,气息沿脊椎下沉,仿佛吸入天地间的清冽;呼气时则带动肩、颈、腰、膝依次舒展,形成由内而外的流动感。这种呼吸方式直接催生了“含、沉、提、放”的动作逻辑——“含”是气息内敛时的体态收缩,肩颈微收,下颌轻含,如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沉”是气息下沉时的重心下移,膝盖顺势微屈,髋关节保持稳定,传递出沉稳庄重的气质;“提”并非生硬的身体上扬,而是在沉的基础上,气息沿脊椎缓缓上升,带动肋骨轻微扩张,眼神随之明亮,似有希望在心底悄然萌发;“放”则是气息自然释放的过程,肢体在保持控制的前提下舒展延伸,如同花瓣缓缓绽放,却始终留有余韵,不做全然的舒展。
手部动作是朝鲜舞最具标志性的语汇之一,“鹤形手”与“拳形手”的运用堪称典范。“鹤形手”手指自然并拢,拇指与食指微张,其余三指顺势弯曲,掌心略含,仿佛轻托着一片羽毛,既显轻盈又不失力量;“拳形手”则是四指并拢弯曲,拇指贴于食指第二关节,拳心虚空,如同握着一粒饱满的稻穗,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手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手臂的“划圆”动作紧密结合——手臂运动轨迹多呈椭圆形或“S”形,从肩部到指尖形成连贯的弧线,仿佛水流在山间蜿蜒,既无直角的生硬,也无折线的突兀。在表现农耕场景的舞蹈中,手部动作常模拟播种、插秧、收割的姿态,却又通过弧线运动和呼吸调节,将劳作的艰辛转化为诗意的表达;而在表现节庆的舞蹈里,手部则随欢快的节奏小幅抖动,配合手腕的灵活翻转,传递出内心的喜悦。
步伐与身体的协调构成了朝鲜舞的动态根基。“垫步”是最基础的步伐之一,双脚交替以脚掌内侧着地,重心在两腿间快速切换,膝盖始终保持微屈,如同踏在柔软的草地上,既稳定又富有弹性。“碎步”则是脚掌快速细碎地交替移动,步幅极小,身体保持平稳,仿佛在月光下小心翼翼地前行,常用于表现少女的娇羞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碾步”则更显技巧,一脚以脚跟为轴,脚掌向内或向外碾转,另一脚随之移动调整重心,带动髋关节轻微转动,形成身体的螺旋式扭动,这种动作在表现思念情绪时尤为动人,仿佛内心的纠结在身体的微妙转动中缓缓流露。值得注意的是,朝鲜舞的步伐极少有大幅度的跳跃或奔跑,更多是在小范围内通过重心的细腻转移和步伐的巧妙变化,展现身体的控制能力,正如朝鲜半岛的山水,虽无崇山峻岭的巍峨,却有丘陵溪谷的婉转。
服饰与道具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朝鲜舞的文化内涵。传统的“契玛”(长裙)裙摆宽大,腰部收紧,当舞者做“划圆”动作时,裙摆随身体转动形成自然的圆弧,如同盛开的花朵;而在“碎步”移动时,裙摆则轻轻摇曳,似流水般灵动。白色或淡色的“则高利”(短上衣)与深色长裙形成鲜明对比,既显朴素纯净,又在肢体运动中凸显线条的美感。扇子与鼓是常用的道具,扇舞中,扇子开合的速度与呼吸节奏严丝合缝,开扇时配合吸气的“提”,合扇时呼应呼气的“沉”,扇面的翻转如同蝴蝶展翅,既增添了舞蹈的层次感,又隐喻着情感的起伏;鼓舞则通过鼓点的节奏变化引导动作,舞者手持鼓槌,敲击鼓面的力度随情绪变化,轻敲时如细雨点窗,重敲时似春雷震地,身体则随鼓点做幅度不同的“沉”与“提”,将对生活的热情融入每一次敲击。
朝鲜舞的情感表达始终遵循“外静内动”的原则,喜怒哀乐不流于表面的夸张,而是通过细微的体态变化和眼神流转传递。表现思念时,舞者并非痛哭流涕,而是以“含”的体态伫立,眼神望向远方,瞳孔微收,仿佛在凝视记忆中的身影,肩颈随呼吸轻轻起伏,传递出深藏心底的牵挂;表现喜悦时,也不过分跳跃,而是以轻快的“垫步”移动,嘴角微扬,眼角眉梢带着笑意,手部动作小幅抖动,如同内心的喜悦在身体里轻轻荡漾。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源于朝鲜民族对“节制”与“含蓄”的推崇,认为真正的情感应如同深埋地下的泉水,虽不外露却源源不断。
对于舞蹈艺考生而言,把握朝鲜舞的精髓不仅在于模仿动作的形态,更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它要求舞者具备极强的身体控制力,能在看似舒缓的动作中保持气息的连贯与肌肉的张力;同时需要深入体会“以情带舞,以舞传情”的真谛,让每一个手势、每一步伐都成为情感的延伸。在表演中,既不能刻意追求技巧的炫示而忽略情感的表达,也不能因注重情感而放松对动作细节的把控,唯有将呼吸、动作、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展现朝鲜舞“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独特魅力。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