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影人艺考舞蹈中心 来源:www.zyrykwudao.com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量:0
古典舞作为舞蹈艺术中积淀深厚的分支,其美学特质与技术体系既承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在当代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范式。它以“形神兼备”为核心追求,通过程式化的动作语汇与内敛的情感表达,构建起一套融合刚柔、虚实、动静的审美体系,成为舞蹈艺考生展现文化理解与身体控制力的重要载体。
从身体形态来看,古典舞的核心在于“拧、倾、圆、曲”的体态塑造。“拧”是躯干的螺旋式扭转,以腰为轴,肩与胯形成反向的力,如同拧动的绳索,既产生对抗的张力,又保持整体的协调,这种扭转并非生硬的弯折,而是从脊椎根部发起,逐节传导至颈肩,仿佛古树的枝干在风中自然扭转,既有力的支撑,又有气的流动。“倾”则是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倾斜,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却始终通过腰腹的控制力维持重心的稳定,如同风中的芦苇,看似倾斜欲倒,实则根基稳固,这种体态常用来表现含蓄的情感,如思念时的低头沉吟,或遥望时的身体微倾。“圆”体现在肢体运动的轨迹上,手臂的划弧、腿部的提撩、头部的转动,皆以圆形或弧形为基准,避免直线的生硬与折线的突兀,仿佛水流在器皿中自然流淌,形成流畅的视觉韵律。“曲”则是关节的适度弯曲,膝关节微屈以缓冲重心,肘关节略收以保持线条的柔和,颈部与腰椎形成自然的S形曲线,既不僵直也不松懈,如同书法中的隶书,蚕头燕尾,刚柔相济。
身韵是古典舞的灵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八大元素构成了动作的基本语汇。“提”是气息上升时的身体舒展,从丹田发力,气息沿脊椎上涌,带动肋骨轻微扩张,头顶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向上牵引,眼神随之明亮,却不张扬,如同清晨的薄雾缓缓升腾;“沉”则是气息下沉的过程,丹田内收,脊椎逐节放松下沉,膝关节顺势微屈,重心下移,传递出沉稳厚重的质感,如同果实成熟后自然坠向大地。“冲”是身体向正前方的伸展,以腰为轴,肩背向前送,仿佛要触碰远方的目标,却在达到顶点时稍作停顿,留有余韵;“靠”则是身体向后的倾斜,肩背向后靠,与“冲”形成反向的张力,如同拉满的弓弦,既有力的蓄积,又有控制的内敛。“含”是胸腔微收,下颌轻含,仿佛将情感深藏心底,动作幅度虽小,却能传递出细腻的思绪;“腆”则是胸腔适度扩张,气息饱满,展现出舒展自信的姿态,常用于表现开阔的心境。“移”是重心在水平方向的平稳移动,通过腰腹的控制,身体在移动中保持“拧倾”的体态,如同云在天空中缓缓飘移,轻盈而稳定;“旁提”则是身体沿垂直轴的旁向提拉,一侧腰胁向上伸展,另一侧自然下沉,形成优美的弧线,如同风中的柳条,既柔韧又富有弹性。
技术技巧与身韵的融合是古典舞的显著特点。旋转类技巧如“平转”“点翻”“串翻身”,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以“圆”的轨迹为基础,旋转时身体保持“拧倾”的体态,手臂划弧与呼吸节奏严丝合缝,转速虽快却不显慌乱,如同陀螺在旋转中始终保持轴心的稳定。跳跃类技巧如“大跳”“倒踢紫金冠”,强调在空中的姿态控制,起跳时运用“沉”的力量蓄积,腾空时展现“提”的舒展,落地时通过“沉”的缓冲保持平稳,仿佛飞鸟展翅,既要有腾空的轻盈,又要有落地的沉稳。翻身类技巧如“探海翻身”“卧鱼翻身”,则通过身体的螺旋式转动,将“拧”与“圆”的元素发挥到极致,转动中肩、腰、胯的协调配合,如同拧动的麻花,既复杂又有序。这些技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身韵元素紧密结合,例如“点翻”时,每一次翻转都伴随着“沉”与“提”的呼吸转换,手臂的划弧则融入“冲”与“靠”的韵律,使技巧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而非单纯的炫技。
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古典舞的表现力。水袖是最具代表性的道具之一,袖子的长度与材质随舞蹈风格而变,或轻盈如纱,或厚重如缎。甩袖时,以肩为轴,手臂划弧带动袖子展开,形成饱满的圆弧,如同孔雀开屏;收袖时,手腕轻转,袖子顺势收回,贴合手臂线条,如同水流归槽。水袖的动作与身韵紧密配合,“提”时袖子向上飘展,“沉”时袖子自然垂落,“冲”时袖子向前伸展,“靠”时袖子向后拂动,既延伸了肢体的表现力,又强化了情感的张力,在表现悲伤时,水袖的无力垂落与“含”的体态呼应,传递出深切的哀恸;在表现喜悦时,水袖的轻快摆动配合“腆”的姿态,展现出欢快的心境。扇子、剑等道具也各有其运用逻辑,扇舞中,扇子的开合与“含腆”的身韵同步,开扇如“腆”的舒展,合扇似“含”的内敛;剑舞则强调“剑随身动,身与剑合”,剑法的刚劲与身韵的柔韧形成对比,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美学追求。
情感表达遵循“内敛含蓄,意在形先”的原则,喜怒哀乐不流于表面的夸张,而是通过体态、眼神与呼吸的细微变化传递。表现思念时,舞者并非痛哭流涕,而是以“含”的体态伫立,眼神望向远方,瞳孔微收,肩背随“沉”的呼吸轻轻起伏,仿佛将万千思绪深藏于胸腹之间;表现豪情时,也不过分张扬,而是以“腆”的姿态展现开阔的胸怀,“旁提”的身韵配合坚定的眼神,传递出沉稳而坚定的力量。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如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留白处更显意蕴深远,通过“不直露”的表现,引导观者体会动作背后的深层情感。
对于舞蹈艺考生而言,把握古典舞的精髓,需要在技术训练中融入对身韵的理解,在程式化的动作中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既要有对“拧倾圆曲”体态的精准控制,又要能通过呼吸调节赋予动作生命力;既要有技术技巧的扎实功底,又要避免陷入“重技轻韵”的误区。唯有将身体的控制与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展现古典舞“形神兼备”的美学特质,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文化基因的当代诠释。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